找到相关内容1470篇,用时2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八正道

    根本。……如实知者,是则正见,正见者,能起正志……正定」。正见即明慧,是修行的摄导,如行路需要眼目,航海需要罗盘一样。所以说:「如是(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),慧为其首,以摄持故」(杂含卷二六·六五四...内容。力:信(信解)即正见、正志相应的净心;精进即含摄得戒学的正精进;念即正念;定即正定;慧即依定而得解脱的正见。力与八圣道的次第内容,大体是一致的。「七觉支」,偏於定慧的说明。佛法道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92738963.html
  • 如来藏在吾人身中

    具有大种性自性,不断地从母体里摄取四大,而渐渐成就自己的色身,乃至具足。因此众生的色身,乃至具足都是以如来藏为因,以父精母血及四大为缘,而由如来藏所变现制造的。  在受精卵中,不具,六识就不现前,因此名色当中,仅有受精卵、意根及如来藏。直到受精卵发育到,六个月以后,方始具足(可从医学报导得知),连同最先的意根在内,六根就具足了。因六根具足的关系,就能接触外尘。因能够接触外尘,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1952918.html
  • 出家众的德行

    行路需要眼目,航海需要罗盘一样。所以说:「如是(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),慧为其首,以摄持故」(杂含卷二六·六五四经)。正见对于德行的重要性,是超过一般的,所以说:「假使有世间,正见增上者,虽复百千生,...游行经)。这是怎样明确的开示!如来虽说有许多德行的项目,都是不出于八圣道的。如「四念处」即正念的内容;「四正断」是正精进的内容;「四圣种」是正命的内容;「四神足」是正定起通的内容。力:信(信解)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1556511.html
  • 佛教名相贯通

    4、三十七道品:即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等七科。  (1)四念处:又名四念住、四念处观,是防止杂念妄想生起,以得真理的四种法门,即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以...四种。实际上就是指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禅定,用这四种定力摄心,能使定慧均等,神力充沛,所愿皆得。  (4):就是种生起善法的根本,即信、勤根、念根、定、慧根。  (5)力:即种力量,是修习...

    熙明 整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85563393.html
  • 量论与因明

    境”、通达真实境界、求得完全解脱的主要手段,是从陈那开始。   陈那首先是把上述现量规定在直觉范围之内,彻底排除名相概念的参与。他把这类现量分为四种,其中上述由种感官直面对象的直觉活动叫做“现量”,属于原始基础现量。此外,还有一种“意识现量”,特指感官所得直觉在引发意识活动,并成为意识缘虑对象时的地位和作用,也就是现量进入意识领域,但尚未形成概念时被给予的一种称谓,用传统的因缘说解释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104138686.html
  • 弘一大师: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(戒体章名相别考)

    一个、则心所之体亦各为一个也。   三有为法   此三孔孟学会、皆有因缘之作为、故名有为法。   ┌色法┬小乘俱舍┬───┐   │ │ ├境 ├共十一法   │ │ └无表色──┘   │ ├大乘法相┬───┐境   │ │ ├境 ├共十一法   │ │ └法处所摄色┘   ├心法┬小乘俱舍┬心法(心王)一┐   │ │ └心所法四十六┴共四十七   │ └...

    弘一大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明|南山律在家备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1345024.html
  • 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

    力、七觉支、八圣道 。为了使正法久住,必须有人传递下去,由于传法者有凡圣之别,因而有“持教法者”与“持证法者”的不同 ,前论说:   持教法者,谓读诵、解说素怛缆等。持证法者,谓能修证无漏圣道...无漏圣道 ,也就是说,要证得无漏的力、七觉支、八圣道等菩提分法。至于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四念住、四正 断、四神足是否归属在正法之内?前论说:   念住、正断、神足皆亦摄在此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2745912.html
  • 第三能变识

    随根得名随境得名两种。一随根得名者,随所依根,立能依识名。即随所依根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,名依眼耳鼻舌身起作用之心性,即前识,为眼识乃至身识。名以意根即第七识为不共所依起作用之心性,即第六识,为意识。此随所依立名,有依发属助如义,谓依于之所发,属于,助于。如于,有以上义故,随所依立名。然如前识,亦依于意,非不共依故,不名意识。第六识以意为不共依,故独得意识名。又如第七第八,虽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4748262.html
  • 舍识用根的动中禅

    觉查,察知“动”只是动,而不安上意义(不采集),这动便不会牵引人入幻梦的遗三界里。   风动也好,幡动也好,见者的心动就是于之上起第二念假名,于假名而不知其假,就落于是非争夺中。人皆有眼耳鼻舌身等是指其根性,此性即觉性,是心的作用,是现量,但一经意就云遮日蔽,所见的已是意识色彩的境相。所以佛教的修行重点在破解意识的框框,数息、参话头、四念处皆然,破了识的纠葛,意根则得清净,见...

    杨云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40179258.html
  • 开启人生智慧大门二;

    得很好。即使这一世过得很好、未来世很快乐,但都不能究竟解决问题。  世间的知识来自第六意识的思维,来自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前,接触外界而后第六识的思维。可是第六识的思维都是有缺陷的,即使是思维或观察... 第三种智慧知识的来源叫做现量。我现在看到桌上有杯子,这是现量境界。没有错,桌上就是有杯子。现量境界可以分为三种,第一种叫做“现量”,就是种感觉器官。现量就是感觉器官的现量,透过眼、耳、...

    郑振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4467341.html